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行业分析
本文将告诉您:
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行业有哪些特点?
限制第三方影像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三方影像行业的主要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国内第三方影像行业主要玩家有哪些?
为什么说未来3至5年,第三方影像行业都将处于跑马圈地阶段?
国内第三方影像潜在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有哪些机会?
背景介绍
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独立设置的应用DR、CT、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在美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2016年国家卫计委出台相关政策以后,国内企业才开始快速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影像技术进步以及医生对于影像检查依赖性提高,影像检查需求持续增加。
目前三甲医院影像科设备完善,医生诊断水平高,但是产能负荷过重,MRI、PET-CT等检查排队时间过长,并且大型公立医院新增设备受限。部分高端客户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由于经费和配置证等因素,二级医院、民营医院和体检机构缺少中高端影像设备(CT,MRI等),医生诊断水平有待提高,导致影像科经济效益低和患者流失。这些医疗机构希望通过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来留住病患,提高收益。
医保控费背景下,各地大型影像设备检查费用(CT/MRI)降低10%-20%;影像检查费用降低,但是影像诊断服务没有单独收费项目。
一、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1.国外市场情况
美国医疗影像市场每年规模约1000亿美元,其中院外医疗影像市场占40%市场份额(包括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和医生办公室的影像中心),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场容量为180亿美元。据Radiology Business Journal统计,美国共有超过6000家影像中心(包括院内,独立和医生办公室的影像中心),其中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约2400家。尽管经过30年的发展,2015年只有Radnet和CDI两家公司的独立影像中心数量超过100家。龙头企业Radnet 2016年营收8.84亿美元,净利率不到1%,在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市场占有率仅为5%。
表1.美国独立影像中心领先企业
对比美国第三方检验连锁实验室巨头Quest和Labcorp,2016年营收分别为75亿美元和94亿美元。两家合计占美国第三方检验实验室超过60%的市场份额,独立第三方影像行业的市场比较分散,集中度偏低,盈利能力不强。
通过与第三方检验的对比,我们认为美国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场集中度低、盈利能力不强的原因如下:
第一点是第三方影像中心需要本人到影像中心检查,限制了其覆盖范围;第三方检验只需要运输样本,Quest和Labcorp的冷链运输非常完善,甚至两家均有飞机来运输样本,极大的扩展了覆盖范围。国内如金域和迪安,只需要在省会建立检验中心,基本可以覆盖全省的医院。
第二点是影像检查种类相比检验少很多。国外巨头可以检测项目在4000项以上,国内金域这些也在2500项以上。一般三甲医院能开的项目在500-800项左右,部分量少的项目单独开成本太高,所以愿意送到第三方检验实验室。
第三点是影像中心设备基本是一锤子买卖,在部分区域或者全国布局好之后对影像设备厂家的销售贡献有限。检验行业的试剂是营收主要来源,持续的采购让连锁检验实验室在面对厂家的时候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成本更低。
第三方影像中心的这三个特点在中国市场同样适用。
2.国内市场情况
目前国内影像市场容量预计在2600亿,第三方影像中心潜在市场500亿至600亿之间。
数据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高特佳投资
表2.中国第三方影像行业市场规模
2016年8月卫计委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第三方影像中心行业政策正式落地,众多企业布局,目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存在以下特点:
参与玩家多样,包括器械设备厂商,器械设备租赁商,影像信息系统提供商,民营医院,地产,金融等。
发展速度快,部分企业的影像中心已经开始运营,并且有更多的影像中心在投资建设阶段,例如一脉阳光在3年时间内已有41家独立和合作共建影像中心。
门槛不高,尽管拿到相应批文和配置证需要一些时间,但是从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以及影像中心需要的设备和检查种类来看,建立影像中心门槛并不高。
问题众多,存在病患来源,影像专家资源,政策,费用支付和过度医疗等诸多问题。因此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可复制性比较难,跨区域经营需要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以获得病患来源和医生资源。
3.生意模式
第三方影像行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重资产的线下影像中心,另一种是线上轻资产的远程影像中心。线下影像中心提供影像检查和诊断服务,而远程诊断中心仅提供影像诊断服务。远程诊断中心难于获得持续稳定的片源,同时影像检查收费,但是诊断不收费,限制了其应用;线下影像中心在病患和片源上更有保障,作为流量入口,能获得大量数据,有利于拓展远程诊断,AI辅助诊断,以及未来进来肿瘤放射治疗业务。目前独立影像中心都建立了影像云平台和远程诊断系统,以实现信息共享,因此重资产的独立影像中心会更有优势。
重资产的独立影像中心目前有两种模式,自建和与医院共建,两种模式对比如下:
表3.自建影像中心和共建影像中心对比
两种模式并非完全冲突,例如一脉阳光以和县级医院影像科共建为主,同时也会与当地卫计委合作建立独立影像中心。基于省会城市的独立影像中心,未来也会通过远程诊断中心或自建影像中心的方式,开拓县区级医院市场。
二、国内竞争格局
目前国内自建第三方影像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器械设备厂商,器械设备租赁商,影像信息系统提供商,民营医院,地产,金融等。
数据来源: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各公司官网、公众号、新闻报道
表4. 国内独立影像中心主要企业
器械设备厂商:医疗影像设备厂商(包括影像信息系统),在影像技术、远程影像平台建设、医院医生资源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劣势在于欠缺医院科室运营经验。例如联影、开普、明峰和翼展科技。
器械设备运营商:外资医疗影像设备的代理商在国内医疗设备发展和医保控费的压力下,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有动力向下游拓展提供诊断服务来转型。部分影像设备运营商也会涉及由伽马刀、直线加速器、新技术质子等构成的肿瘤放疗业务,有可能从影像检查向肿瘤放疗进行延伸。例如泰和诚。
民营医院:目前政策不支持独立影像中心从事放疗业务,但对于已有医院业务的企业来说,可以利用影像中心拓展至服务链后端的肿瘤放疗业务,一方面影像诊断作为患者信息入口,能筛选出有放疗需求的肿瘤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另一方面影像和放疗业务都对设备有强依赖性。例如恒康医疗。
地产:部分地产企业将医疗健康领域作为多元化的一个布局。广宇集团与上海全景合资建立杭州全景影像诊断中心。泰禾集团2016年收购美国独立影像中心领先企业Alliance Healthcare Service,借鉴其先进经验,建立福州泰禾影像中心。
金融:例如平安,平安好医医学影像是平安租赁旗下全资子公司,计划在全国建立连锁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并扩展至医学检验和体检业务。平安保险本身也是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客户(投保人需要在投保前进行体检),可以为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引流。
体检中心:美年大健康目前在中国已有超过200家独立的体检分院,建立影像中心,可以覆盖包括专科诊疗、基因检测、智能诊断和远程影像等领域,从而形成健康产业生态闭环。
目前国内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包括上海全景、一脉阳光和平安影像。
三、行业发展趋势
1.驱动因素
该领域的驱动因素在于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影像技术进步以及医生对于影像检查依赖性加强,影像检查需求持续增加。同时在医保控费的背景下,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独立医学影像专业机构。
2.限制因素
缺乏稳定的病患来源。根据HIA《中国首部公立医院成本报告》,影像科收入占医院总营收的10%左右,成本收益率高达80%,同时考虑到病患影像扫查之后的治疗收入,在控制药占比的背景下,医院没有动力分流影像检查的病患。
影像专家稀缺。全国影像科医生人数15万,存在较大缺口,独立影像中心对人员配置要求较高。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
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不互认。导致第三方影像中心出具的诊断报告医院不认可,患者还需要在治疗的医院进行影像检查,第三方影像中心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过度医疗的风险。部分影像中心从营收考虑,推荐体检客户做高单价的PET-CT扫查。做1次全身PET-CT检查辐射量约为10-32毫西弗,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为1-2毫西弗。同时2012年卫生部发布《关于规范健康体检应用放射检查技术的通知》,指出健康体检应当优先使用普通X线摄影和CR;有条件的地区,推荐使用DR取代普通X线摄影和CR检查。除非有明确的疾病风险指征,否则不宜使用CT;不得使用PET、PET/CT、SPECT和SPECT/CT。
费用支付。目前省会和一线城市的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客户主要是商保,高净值人群。在目前医保控费的背景下,政府不太可能将第三方影像中心的PET-CT,PET-MRI等高价检查纳入医保。
3.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未来3至5年,第三方影像行业都将处于跑马圈地阶段。领先企业通过省会城市影像中心或在市县自建/共建影像中心,快速复制,形成规模化及品牌化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然后通过省会城市渠道下沉,进入市县级市场,或由市县级城市进入省会城市,形成省会中心城市-地级市-县的多层服务网络;形成2-3家跨区域的大型连锁第三方影像企业。
同时未来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场的增长有赖于解决医疗结果互认,影像专家资源缺乏,医保覆盖等问题,但是这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原因在于:
医疗结果互认:一方面是利益驱动,一方面是国内影像教学标准化水平过低;
影像专家资源:培养影像医生是长期过程,目前医患关系紧张,而且影像科属于医技科室,在医院地位有待提高;
医保覆盖:在医保控费的背景下,高价影像检查不可能纳入医保。
作者简介
陈鑫
高特佳投资集团投资研究部高级行业研究员
浙江大学硕士,多年医疗器械行业国际营销经验,足迹踏遍三大洲。现主要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研究,重点关注体外诊断、医学影像和高值耗材等领域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