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络新图完成世界首例通用型iPSC衍生血小板输注
近年来,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的飞速发展,人造血液系统的构建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3月9日,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河络新图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全球首例通用型iPSC衍生血小板输注,标志着再生医学在血液替代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这一突破不仅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带来新希望,更预示着体外人工血液系统的产业化曙光。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临床
河络新图的核心技术基于iPSC定向分化和基因编辑。iPSC可通过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的潜能。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HLA-I基因,成功制备出通用型血小板,解决了传统血小板输注中因免疫排斥导致的配型难题。这一技术路径与日本京都大学早期研究类似,但河络新图进一步优化了生产工艺,实现了规模化制备。
iPSC来源血小板具备多重优势:
无限供应:突破献血依赖,缓解临床短缺;
安全性高:无核细胞特性避免成瘤风险;
感染风险低:生产过程严格质控,规避病原体污染。
2024年11月,河络新图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启动国内首个iPSC来源血小板临床研究,针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研究团队由沈树红教授领衔,河络新图创始人王文元博士全程参与技术支撑。此次首例输注的成功,验证了该产品在人体内的耐受性和功能性,为后续大规模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河络新图的首例通用型血小板输注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再生医学从实验室迈向临床应用的标志性事件。全球每年约200万患者面临血小板输注困境,河络新图的技术可覆盖癌症、血液病及紧急输血需求。同时,此次输注成功也为iPSC衍生其他血液组分(如红细胞)提供范例,加速人工器官研发。
据悉,河络新图成立于2021年,已连续获得多轮融资,包括2023年天使轮、2024年战略融资,资金用于工艺优化和管线扩展。依托浦东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和中科院交叉研究中心的科研资源,河络新图搭建了包括iPSC无核血液细胞平台(血小板、红细胞)和通用型免疫细胞治疗平台(CAR-NK等)的核心技术平台,并于2024年完成GMP车间建设,与科创板企业奥浦迈合作实现培养基国产化,降低成本并提升产能。
河络新图CEO陈俊峰博士表示,未来3-5年将推进血小板管线上市,并构建“体外人工血液1.0系统“,并计划拓展抗衰医美领域,开发逆龄细胞因子产品,进一步挖掘iPSC技术的商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