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基因疗法的蓝鸟生物,卖了
日前,专注于基因疗法的蓝鸟生物宣布,已与一支资深的生物技术高管团队达成最终协议,由全球投资公司凯雷(NASDAQ:CG)和SK Capital Partners, LP(“SK Capital”)管理的基金对其实施收购。Mirati Therapeutics 和益普生(Ipsen)的前首席执行官David Meek预计将在交易完成后成为蓝鸟的首席执行官。该收购消息在业界引发关注,也标志着这家曾经市值超百亿美元的明星Biotech公司,最终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结束了其长达30多年的奋斗历程。
蓝鸟生物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自成立以来,蓝鸟生物一直致力于基因治疗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并凭借其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赢得了业界的泛认可。其曾被评为2017年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之一,并在2018年跻身最有可能被收购的十大并购标的。然而,尽管拥有如此辉煌的过去,蓝鸟生物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
根据本次收购协议条款,凯雷和SK Capital 将向蓝鸟生物提供资金,以促进蓝鸟生物治疗镰状细胞病、β地中海贫血和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疗法的商业化。同时,蓝鸟生物的股东将获得每股3.00美元的现金,以及每股或有价值权。如果蓝鸟生物当前的产品组合在2027年12月31日之前或任何连续12个月内实现净销售额达到6亿美元,则或有价值权的持有人将有权获得每股6.84美元的现金支付。这意味着每股的潜在总价值可能高达9.84美元(总交易价值约为1亿美元)。然而,该交易需满足以下条件:获得蓝鸟生物大部分已发行股份的投标、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以及其他常规成交条件。蓝鸟生物的董事会已一致批准该协议,并建议股东投标其股份。
蓝鸟生物的陨落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其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尽管蓝鸟生物在基因治疗领域已上市了Zynteglo(用于治疗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TDT)患者)、Skysona(用于治疗早期活动性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Lyfgenia(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伴有血管闭塞事件史的镰状细胞病患者)三款产品,但由于定价高昂,其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却屡屡受阻。以蓝鸟生物推出的第三款基因疗法Lyfgenia为例,该疗法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定价高达310万美元。然而,由于镰状细胞病的市场规模极为有限,美国的市场规模不到10亿美元,导致Lyfgenia的商业化进程举步维艰。去年11月,蓝鸟生物曾披露,仅有57名患者接受了公司的基因疗法治疗,其中35人接受Zynteglo的治疗,17人接受Lyfgenia的治疗,5人接受Skysona的治疗。这一现状直接导致蓝鸟生物的收入增长有限,无法覆盖高昂的研发和运营成本。
其次,蓝鸟生物在产品上市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波折。例如,Lyfgenia在上市申请过程中就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尤其在2021年,美国FDA曾叫停了Lyfgenia面向18岁以下镰状细胞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原因是有患者发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这一事件不仅延缓了Lyfgenia的上市进程,也对公司的商业化计划造成了重大打击。几经波折,Lyfgenia在2023年年底终于获得了上市批准,但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全球首款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也获得了FDA的批准。而Casgevy与Lyfgenia针对的是同一适应症,且其定价相对较低,为220万美元。
此外,蓝鸟生物还面临着内部管理动荡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为了自救,公司不得不采取拆分剥离、裁员等措施以降本保现金流。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问题,反而加剧了其困境。
在多重因素交织下,蓝鸟生物最终选择了被收购的道路。对于这一决定,蓝鸟生物的董事会表示, 这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唯一可行解决方案,因为在没有大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会违反其贷款契约并面临退市风险。
据了解,收购完成后,蓝鸟生物将转为私营公司,其普通股将不再在任何公开市场交易。截止美东时间2月21日收盘,蓝鸟生物每股报价4.08美元,总市值仅剩3967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