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款在研阿尔茨海默症药物折戟三期临床试验
近日,罗氏宣布,其在研阿尔茨海默症药物ganteneruma(抗淀粉样蛋白β抗体)在两项三期临床试验中未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且β-淀粉样蛋白的去除水平低于预期,这也宣告了ganteneruma的三期临床失败。罗氏方面表示这一消息非常令人失望。与安慰剂相比,GRADUATE 1和GRADUATE 2分别让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减缓了8%和6%,但不足以满足在1965名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进行的两项研究的主要目标。三期临床试验失败之后,罗氏旗下的基因泰克将停止所有关于gantenerumab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事实上,这并不是ganteneruma的第一次折戟,2014年,罗氏启动gantenerumab的首次三期试验,但在当年年底因中期分析显示干预无效而被中止开发。随着渤健旗下阿尔兹海默病药物的进展和上市,罗氏决定在gantenerumab身上“赌一把”,在GRADUATE 1和GRADUATE 2两项临床试验中再次尝试使用更高剂量的抗体,这两项试验在30个国家招募了近2000名因阿尔茨海默症而患有轻度认知障碍或轻度痴呆的患者,被按照1:1随机分配成试验组和安慰剂组,试验过程为皮下注射接受ganteneruma或安慰剂,每两周给药一次,目标剂量510mg,以评估ganteneruma在超过27个月的时间内因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即使一路受挫,gantenerumab也不是没有过高光时刻,罗氏曾表示,在SCarlet RoAD和Marguerite RoAD开放标签扩展研究中,gantenerumab显着降低了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淀粉样蛋白斑块,在DIAN-TU-001研究中,gantenerumab减少显性遗传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淀粉样蛋白斑块,基于这些数据,FDA已授予gantenerumab突破性疗法认定。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隐匿起病、以认知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通常伴有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和精神行为异常。据《2021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AD患者,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7800万人,其患者还有年轻化的趋势。
与庞大的患者数目相比,目前全球批准上市的AD药物屈指可数,近年来仅有渤健/卫材的Aduhelm以及绿谷制药的甘露特钠(GV-971)获批,但都颇受争议。其中,基于大脑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假说的药物Aduhelm因其疗效不被完全认可,先后遭遇了上市受挫、限制使用、销量低迷、销售团队解散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据渤健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Aduhelm销售收入为290万美元,自2021年6月上市以来共收入590万美元。同时,渤健在今年一季度报中表示,将撤回Aduhelm在欧洲的上市申请,并基本取消Aduhelm的商业化措施。今年5月,绿谷制药也曾宣布因为疫情、资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宣布提前终止由甘露特钠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FDA IND号:144482;NMPA批件号:CXHB2000033)。
除了已上市药物遭遇“尴尬境地”,在研药物更是面临着捉摸不定的“黑洞”,多年来,全球各大药企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投入了巨额的研发经费,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由于巨大的市场前景,药企们在进军阿尔茨海默病这条路上依然义无反顾,据智慧芽全球新药数据库显示,截至9月21日,全球研发中,含有阿尔茨海默病适应症的药物共有627个,其中249个处于临床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中,已经进入Ⅲ期临床的仅有48个,还有4个正在申请上市。在美国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最多,达到326个,占比超58.11%,其次是中国,95个在研,占比16.93%,紧随其后的是韩国、日本和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