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谷网

处方药院外化营销策略及操作思路

来源:医药大事记 作者:楚世涛

一、背景分析

随着带量采购、医院招标、二次议价、GPO、按病种付费、辅助用药限制等联合实施,医保控费、严控药占比、药品零加成等医药分家越来越严,药企如何在此背景下继续实现销售增长?如何开拓处方药院外市场呢?今天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二、营销策略

1、解决院外处方药来源问题,处方药在转到院外销售模式中,药品的销售渠道会从以前的“医生-患者-医院”转变为“医生—患者—药店”的渠道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不是单纯为了更换渠道,而是药企希望绕开医院,实现快速销售,这样可以以患者为核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使企业和患者更快的进行对接。那么,解决好医生的处方意愿、分配好医生利益是解决处方药来源的重要途径。

2、制定院外价格体系,院内处方药在招标、医保等因素的影响下,价格会有很大变化。走院外销售的处方药品规如果希望能将院内患者分流至院外,药价制定就非常重要。放弃走院内市场的药品可以绕开招投标等进院环节,可节省很多进院成本,利用好这些节约成本,根据竞品的价格体系来制定价格策略,但是不要形成明显价格冲突。

3、要将处方院外化和处方药零售在战略上要分清楚,两者的资源配套、队伍招聘、渠道管理等是有区别的。处方药院外化讲的是通过医生的处方,让患者去院外拿药,医生很重要,处方药零售是指将处方药放在药店进行销售,原则上是与竞品抢市场。

4、关键承接点是药店,医院是助推器,继续做好医生学术工作,这一点不能放弃。在处方药院外化的操作中,医生工作依然是重点,虽然在政策上提倡医药分家,但是医生在疾病诊断依然上掌握绝对权威,处方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操作思路

1、医院与药店分开品规,做处方院外化的品规和做处方药零售的品规不一样,进店谈判的扣率也不一样;DTP药店专门放DTP的品规,零售的品规放在普通药店。DTP队伍和普通零售队伍也不尽相同,可以按照其不同方式进行配置并互相配合;很多DTP合作模式都引入了公益协会的赠药等福利政策,也是对患者服务的升华。

2、保持不同品规之间价格的稳定性。因为价格一旦有波动,对于医生处方的引流工作将带来巨大的影响,会影响到医生的信誉,也会影响都整个产品的发展持续性和市场稳定性。

3、与药店进行“共赢式”的合作,药店的最终目的是赢得顾客赚到利润,这是合作的根本,如果药店要求的进货扣率较高,商谈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最终药店要赚到的利润额,以较低的扣率先开始合作,如果在约定时间内达不到这个利润额,药企负责补偿全部或者部分差额,或者按照最初提出的扣率来结算。

4、用好互联网处方流转平台,这是个新鲜实物,虽还不成气候,但是是趋势之一,要关注。

四、总结

在处方药外流的营销模式中,生产企业、药店与消费者三者之间是协同依附的关系,制药企业要专心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提供优质的关爱服务,特别是和药店一起提供慢病服务,三者携手共同教育和服务好消费者,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为解决患者的病患为目的,满足患者需求,这样才能实现三方互利共赢,实现工商共赢的局面,大家一起在新医改背景下共享处方药院外的红利。

作者简介:

楚世涛,硕士学位,实战派营销专家,香菊集团总经理助理兼OTC总经理、白云制药营销总经理。《黄伟文频道》首席顾问,《医药经济报》等多家权威医药媒体特约撰稿人,《2018医药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编委。

关注药上市微信
点击关注药上市微信

相关阅读

进一步明确药品经营、许可、仓储物流要求,安徽发布进一步做好药品经营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告

2024-08-22

进一步明确药品经营、许可、仓储物流要求,安徽发布进一步做好药品经营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告
最新全球制药企业TOP50:一家中国药企落榜

2024-06-18

最新全球制药企业TOP50:一家中国药企落榜
医药新版图加速形成,行业期待处方药推广有序放开、健康发展

2024-05-29

医药新版图加速形成,行业期待处方药推广有序放开、健康发展
橼酸铋钾胶囊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2024-04-14

橼酸铋钾胶囊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抖音,开卖处方药

2024-01-15

抖音,开卖处方药

热门推荐

新型降脂药“佩玛贝特”在华获批

2025-04-14

新型降脂药“佩玛贝特”在华获批
中纪委:2025年,着重抓好金融、国企、医药、高校等领域系统整治

2025-01-08

中纪委:2025年,着重抓好金融、国企、医药、高校等领域系统整治
超16亿元,达仁堂“清仓”中美史克

2025-04-17

超16亿元,达仁堂“清仓”中美史克
国家妇儿专科、急(抢)救药品直接挂网目录公布(附目录)

2015-09-17

国家妇儿专科、急(抢)救药品直接挂网目录公布(附目录)
凯西集团2024财年实现双位数营收增长,不断投资研发,聚焦可持续发展

2025-04-28

凯西集团2024财年实现双位数营收增长,不断投资研发,聚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