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医疗赴港股上市,医药冷链市场已达百亿美元
近日,海尔集团旗下的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生物医疗”)宣布正式赴港股主板IPO上市。这将成为海尔集团的第三家上市子公司。
10月24日,海尔集团旗下的青岛海尔(600690.SH)正式登陆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中欧所D股市场,青岛海尔由此成为国内首家“A+D”上市公司。海尔集团还有一家位于港股的上市子公司海尔电器(01169.HK)。
海尔生物医疗的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招股书”)显示,自2015年至今,海尔生物医疗一直处于盈利状态:2015年至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海尔生物医疗的收入分别为4.68亿元、4.83亿元、6.21亿元、3.88亿元,期内利润分别是9305.1万元、1.22亿元、7377.6万元、4599.3万元。其中,海尔生物医疗来自中国以外的收入占比分别是22.5%、20.7%、21.5%及30.7%,海外市场市场贡献逐步增加。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17年的营业收入来看,海尔生物医疗在全球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排名第3位,对应市场份额为10.7%。同时,也是中国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最大供货商,在中国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行业排名第一,其市场份额为35.8%。
作为海尔集团的控股公司,海尔生物医疗将自身定位为“始于低温存储、基于物联网平台转型的生物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具体来说,海尔生物向客户提供五大核心解决方案,分别为:生物样本库解决方案、药品及试剂安全解决方案、疫苗安全解决方案、血液安全解决方案及生命科学实验室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及解决方案广泛用于医院、高校及科研机构、生物公司、药企、血站、疾控中心及动物防疫中心、出入境检测站、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国家临床诊断实验室和国际组织等。
招股书显示,目前这五大核心解决方案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2017年的收入数据显示,海尔生物医疗50.6%的收入来自于生物样本库,这部分收入主要是通过销售超低温存储产品及耗材取得。31.8%的收入来自药品及试剂安全,此外,疫苗安全、血液安全、生命科学实验室的收入占比分别为6.3%、3.0%、6.4%。
海尔生物医疗在国内外的大部分销售均以经销形式进行,公司于2017年7月成立直销团队。目前,产品已实现出口北美、欧洲、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际上,近年来全球医药冷链产业快速增长。根据美国《Pharmaceutical Commerce》(《医药商业》)杂志调研的数据显示,全球医药总销售额每年约增长5%,其中冷链运输产品销售额每年增长9%,对整体医药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而从医药冷链产业来看,2015年全球医药冷链市场规模超过100亿美金,预计在2019年将达到130亿美金。
在中国,医药冷链产业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协会统计,冷藏药品约占医药销售总额的25%,此外随着疫苗、生物制品产量的增加,预计到2020年,冷链药品规模将达780亿元人民币。
将医药冷链产业拆分看来,大致可以分为冷链装备生产商、冷链物流企业、冷链服务供应商以及兼顾全产业链的冷链解决方案供应商等。
冷链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门槛较高,目前主要包括澳柯玛、大冷股份、烟台冰轮、汉钟精机、雪人股份、海尔生物医疗等。其中,海尔生物医疗的业务仅限于医药冷链设备,而澳柯玛除疫苗冷链装备外,还设计冷链的物流装备。此外,大冷股份和烟台冰轮也是冷链物流设备厂商,而汉钟精机、和雪人股份则分别为制冷压缩机厂商和制冰机厂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创业公司也在尝试布局医药冷链设备制造业。今年8月,生物医疗深低温技术服务提供商基点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由中卫基金独家投资。而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投入自动化存储设备的新产品开发与生产。
据了解,基点生物成立于2015年。公开资料显示,基点的产品矩阵包括深低温全自动生物样本存取系统、样本库柔性机器人、插电式混合能源冰箱、气相液态罐、辅助提升系统、样本操作平台等;同时,公司也提供样本传输中的冷链配送和数据监控服务,液氮供应系统设计、施工及优化,及深冷操作环境下的安全管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最终提高生物样本存取效率。此外,上海徽华、上海万格、汉珀科技等公司也在为生物样本存储提供设备或解决方案。
在冷链装备制造企业的下游,是冷链物流企业、冷链服务供应商以及全产业链的冷链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今年6月,顺丰首次对外公布医药供应链方案和医院方案解决方案,正式进入医药冷链市场。与此同时,中国邮政、京东、DHL等公司都涉足于医药冷链市场。
来源:健康点healthpoint
作者:郑琪
医谷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