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两个PD-1中国上市,本土谁将与其争锋?
7月25日,默沙东PD-1单抗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的中国上市申请(JXSS1800002)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继百时美施贵宝Opdivo之后第2个正式在中国上市的PD-1/PD-L1单抗类药物。
从递交上市到获批Keytruda历时164天,Keytruda目前优势最大的适应症是肺癌,已经拿到两项一线治疗NSCLC的适应症。
此外,据“医药魔方”显示,FDA又授予Keytruda联合化疗(卡铂+紫杉醇或白蛋白紫杉醇)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补充申请优先审评资格,PDUFA预定审批期限是2018年10月30日。如果此次补充申请获批,Keytruda有望成为所有NSCLC患者(不区分PD-L1表达水平)的一线标准疗法。
早在今年2月,PD-1/PD-L1 单抗申报新规的出炉,就意味着在审评审批过程中将会产生孵化器的作用。
1
PD-1/PD-L1引领创新单抗,联合用药前景广阔
PD-1/PD-L1 抑制剂显示了癌症治疗中的一种观念转换,不是针对肿瘤本身进行治疗,而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去杀伤肿瘤,因此这些药物能引起多种癌症类型的持续响应。2014 年至今, PD-1/PD-L1 单抗已经获批用于 9 种肿瘤适应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肾癌、肝癌、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主要是结直肠癌)。
尤其是在 2017 年 5 月,FDA 批准 Keytruda 用于所有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者错配修复缺陷(dMMR)实体瘤治疗,这意味着首款不针对肿瘤类型,而是针对肿瘤标记物的治疗方法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目前全球已有 5 款 PD-1/PD-L1 单抗上市。自 2014 年 Nivolumab(Opdivo?,BMS)和Pembrolizumab(Keytruda?,默沙东)获批上市后,PD-1 单抗销售额快速增长,2017年这两款单抗药物的全球销售额总计 87.57 亿美元,其中 Opdivo 的销售额为 49.48 亿美元(+31.11%),Keytruda 的销售额为 38.09 亿美元(+171.68%)。
近两年,又有3款PD-1/PD-L1 单抗药物获批,分别是 Atezolizumab(Tecentiq?,罗氏)、Avelumab (Bavencio?,辉瑞)和 Duravulumab(Imfinzi?,阿斯利康)。这 3 款药物由于上市时间较短,获批适应症较少,因此还未快速放量,销售额较低。
目前批准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只对一少部分患者有效,PD-L1 高表达 NSCLC 患者应答率也仅20%左右,一方面与 PD-L1 表达水平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 CD28的表达等因素有关,目前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多个试验证明不同免疫检测点抑制剂之间、或与化药、小分子靶向药、单抗联合用药的应答率和疗效均有提升。
Opdivo 与 Yervoy 组合疗法在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显出了的惊人疗效,FDA 已经批准Opdivo联合Yervoy用于治疗BRAF V600野生型的无法手术或晚期黑色素瘤(2015年10月)、中高危晚期肾细胞癌(2018年4月),因此 PD-1/PD-L1 单抗联合用药成为了未来肿瘤免疫治疗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肿瘤疗法层出不穷,如溶瘤病毒、CAR-T 疗法等。这些疗法通过新型机制对肿瘤进行杀伤,PD-1/PD-L1 单抗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少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产生更好的抗肿瘤疗效。
目前国外 PD-1/PD-L1 单抗的平均费用约为 1.25 万美元/月(约 8.25 万元/月),假设进口 PD-1/PD-L1 单抗的价格约为 5.61 万元/月(相比国外低 30%),国产 PD-1/PD-L1 单抗的价格约为 3.93 万元/月(相比进口低 30%),用药渗透率为 40%。
以获批的 9 种适应症为准,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肾癌、肝癌、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主要是结直肠癌),由此测算出未来国内若只使用国产 PD-1/PD-L1 单抗,那么潜在市场规模高达 1062.96 亿元,若只使用进口PD-1/PD-L1单抗,那么潜在市场规模为 1518.5 亿元。
2
国内公司纷纷抢先上市+联合用药
国内 PD-1/PD-L1 单抗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国内外药企的争相布局,目前在国内申报临床的以 PD-1/PD-L1 为靶点的单抗药物的医药厂家共计 18 家,其中 PD-1 单抗共 12 家,PD-L1 单抗共 6 家。已有 2 家跨国药企(BMS 和默沙东)和 3 家国内药企(恒瑞、信达、君实)的 PD-1 单抗向 CFDA 递交了上市申请,并都进入了优先审评, 2018 年将成为国内 PD-1/PD-L1 单抗上市元年。
从临床获批的时间来看,研发第一梯队包括了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四家公司。从目前的上市申报情况来看,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和恒瑞医药均已进入优先审评阶段,百济神州还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尚未进行上市申报。
目前,这 4 家公司都同时开展了多个,临床试验涵盖了多种适应症。从市场空间来看,肺癌和肝癌是市场空间最大的两大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这 4 家公司都有涉及,信达生物和恒瑞都已进入III期; 肝癌只有恒瑞和百济神州 2 家公司临床试验进展较快,都已进入III期。从适应症的布局来看,恒瑞占据一定的优势。
君实生物的 JS001 是国内首个申报幵获批临床的 PD-1 单抗,从目前披露的临床数据来看,JS001 对胃癌、食管癌、尿路上皮癌、鼻咽癌以及黑色素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 PD-L1 阳性分组中,疗效普遍更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Opdivo 对于不可切除晚期/复収型胃癌的 ORR 为 11.2%,对难治性食管鳞癌的ORR为21.9%;Keytruda对于 PD-L1 难治性/转移性胃癌的ORR为 13.3%,对PD-L1阳性难治性食管鳞癌患者的ORR为30.4%,JS001的临床疗效毫不逊色。
在安全性方面,初步数据显示,JS001 的耐受性良好,大部分为 1-2 级的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腹痛、腹胀、贫血、恶心、白血球减少和肝功能异常等。
君实生物作为一家初创的生物医药企业,目前还没有产品获批上市,2018 年 4 月10 日,公司发布定增方案拟募集资金2.178 亿元,部分将用于 JS001 临床研究和吴江产业化基地设备采购及工程后续付款。此外乐普医疗参股君实生物 4%,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有望提升。
信达生物的 IBI308 是首个申报上市的国产 PD-1 单抗,由于临床试验的进展迅速而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CDE 对此高度重视,经过深入研讨后,于 2018 年 2 月 8 日发布了《抗 PD-1/PD-L1 单抗品种申报上市的资料数据基本要求》,形成了行业内的统一标准。因此,信达生物于 2 月 11 日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完善申报资料后于4月19日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幵被纳入优先审评名单。虽然信达生物PD-1单抗的申报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PD-1 单抗行业申报标准的制定出台。
信达生物作为一家创新型医药公司,与礼来签订了合作协议,由礼来负责 IBI308 的商业化,公司具有联合推广权。这种合作模式对于信达生物这样的创新型公司比较切实可行,前期通过合作减少商业化成本并提高公司商业化能力。
同时,信达生物在免疫抑制剂方面具有较多的布局,公司正在积极研发CTLA-4 融合蛋白药物 (IBI310),目前Opdivo与Yervoy组合疗法获得了多个适应症的批准,因此公司研发的IBI308+IBI310组合疗法可能会比PD-1单抗与CTLA-4单抗的组合疗法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ASCO2018年会上,恒瑞医药公布了其PD-1单抗SHR1210的多个临床试验数据,SHR1210 显示出良好的联合用药效果。在治疗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SHR1210联合地西他滨的疗效较好,但是副作用明显,93%的患者出现了樱桃血管瘤。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肝癌和胃癌中,SHR1210 联合阿帕替尼的疗效比较出色,疾病控制率(DCR)均在 80%以上,但在不良反应的控制上还需要加强,恒瑞医药的合作伙伴Incyte也是由于SHR1210的安全性问题中止了双方的合作协议。
恒瑞医药在肿瘤药领域耕耘了数十年,拥有丰富的产品产业化和商业化经验,其肿瘤药的学术推广和销售能力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百济神州拥有三款处于临床后期的在研药物:治疗淋巴瘤的 BTK 抑制剂 Zanubrutinib(BGB-3111)、PD-1 单抗Tislelizumab (BGB-A317)以及针对 PARP1 和 PARP2 靶点的 Pamiparib(BGB-290)。2017 年,其与新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 PD-1 单抗 BGB-A317。
2017年6月,百济神州在世界胃肠道肿瘤大会(WCGI2017)上公布了BGB-A317 治疗肝细胞癌的I期临床结果(疗效处于早期),共 27 例患者满足疗效评估条件,其中3例部分缓解(PR),9例达到疾病稳定状态(SD),那么BGB-A317初步的ORR为11.1%,DCR为44.4%。安全性方面,BGB-A317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3%(21/40),主要为 1-2 级的不良反应,仅 1 例患者出现5级不良反应。与之相比,Opdivo 治疗晚期肝癌II期临床试验(CheckMate-040)的结果是ORR为 19.6%(42/214),DCR为64.5%(138/214),3-4 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20%。
百济神州在产业化方面已经有所布局,在苏州已建立了小分子生产基地,在广州与通用电气合作共建的生物大分子生产基地已于2017年3月动工。2017年在与新基的战略合作中,公司不仅获得了注射用白蛋白紫杉醇、来那度胺和阿扎胞苷在国内的独家授权,还接管了新基在国内的商业运营团队,因此百济神州在产品商业化方面已经补齐。
本文编辑自:平安证券 《PD-1/PD-L1 元年,领先公司:抢先上市+联合用药 》,文章观点并不代表E药经理人观点。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魏巍、叶寅
医谷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