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专题报告》发布,剖析760亿市场
消毒是医院医疗服务运行的重要环节。2017年8月,原国家卫计委发布《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消毒供应中心被列为新增的独立医疗机构。随后,药品流通企业、平台商、感控设备供应商,甚至医药大央企纷纷布局第三方消毒供应。
2019年4月16日,由动脉网举办的VB100发布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动脉网·蛋壳研究院重磅发布了《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专题报告》。该专题报告主要聚焦于以下核心观点:
1、行业已经越过起步阶段,目前正处成长阶段,是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2、医院面临监管压力、资源紧缺、成本高企和效率低下四大痛点;
3、北美市场占主导,亚太市场最具增长潜力;
4、2022年国内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60亿元;
5、感控设备生产商、连锁第三方中心、供应链平台商、药品配送商和医药大央企五类企业主体布局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市场;
6、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效率、运营成本、服务半径、规模化扩张方面具备优势,将成为医疗消毒服务最具潜力的商业模式。
三类消毒供应中心商业模式分析
依据商业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国内的消毒供应中心分为医院自建的消毒供应中心、院企合建的消毒供应中心和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报告重点分析了各模式在投资方式、主导方、医院知名度、设备来源、人员方案、服务价格等各方面的差异。
医院自建的消毒供应中心:是指在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区域标杆医院自建消毒供应中心,为自己和下属医疗机构提供消毒灭菌服务。标杆医院可以从建设到管理运营提供全程主导作用,可以通过与周边医院签订合同的形式,在满足自身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需求的基础上,为合同医院提供服务。比如华西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深圳罗湖区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吴江盛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溧阳市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等等,标杆医院通常为地区三甲综合医院,在技术、人才、资金方面能够较好地支撑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运营。
医院自建的消毒供应中心主要依赖财政投资,由医院负责建设运营,设备也由医院负责采购,服务价格参照当地物价政策制定,医院的品牌就是消毒供应中心的品牌。由于其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建设,资金需求相对较少且项目周期较短,为自身及周边医院服务,物流距离较短,但是这也限制了它的服务半径。而且采用行政管理方式会制约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效率和提高运营成本,也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扩张。
院企合建的消毒供应中心:是指医院与龙头企业合作,医院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投资和日常运营。这种模式一般被地区具有标杆性质的大型三甲医院所采用,企业也愿意与此类医院开展合作,凭借医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可以为消毒供应中心吸引其他医院客户,同时还可以增强与医院的合作关系,为拓展其他业务奠定基础。另外,企业无需拿地成本,只需负责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并参与管理。如国药洁诺就尝试与合作医院共建消毒供应中心,争夺市场份额。
该模式主要是医院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投资,医院可以节约建设费用和设备采购成本,企业也可以节约拿地成本。中心的日常管理运营由医院与企业进行协商,其服务价格在参照医院相关标准基础上,企业具有一定自主定价权。由于是医院和企业双方合作共建,资金需求适中,项目建设周期适中,为医院和邻近医院服务,物流距离较短但服务范围受限。在日常运营中医院也会参与,同样会受到行政压力,其管理效率及运营成本会受到一定影响。
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是指不依托医院内部场地空间,企业自主选址拿地,负责全部建设和运营,向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这属于完全的市场行为,企业结合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战略,合理选址,科学规划,打造区域消毒供应中心。这需要企业负责全部投资,设备由企业采购,消毒服务可以自主定价,企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决定了其市场竞争力。
该模式虽然从项目规划到项目实施,需要经过许多行政审批、手续繁多、投资成本大。但是其避免了行政干预,提高了管理效率和降低了日常运营成本,也便于进行规模化扩张,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的快速复制,服务半径也更加宽广。
我国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现状:起步晚、发展快、机会大
据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市场规模在过去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0.2%,从2013年的14.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4.7亿元。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起步较晚,基数偏低,尚处于成长期,随着国家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以及医院消毒外包服务需求的增加,市场迎来了发展契机。
Frost & Sullivan预计未来几年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市场规模还将持续高速增长,到2020年有望达到760亿元,将有机会和市场需求下逐步承担超过7成的医疗器械消毒供应工作。报告显示,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需求来源于四类医疗机构,医院、口腔门诊、医美机构和社康中心。
医院:截止2017年底,我国共有31056家医院,医院的手术室、口腔科、眼科、妇科、治疗室、重症监护室、介入室、腔镜中心等大型科室使用的大量手术器械、诊疗器械及器具等大部分都属于可重复使用器械,每次使用过后需要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灭菌处理。
口腔门诊:2017年,我国口腔门诊为8.9万家,口腔是最容易导入细菌的入口,目前口腔科的种植牙专业发展很快速,这一部分的无菌物品要求非常高,因此,口腔类器械的消毒必须引起重视。口腔科需要清洗消毒、灭菌的器械包括根管器械、牙科手机、拔牙器械等。
医美机构:2017年我国医美机构数量已经超过9000家,年均增速超过20%,医美机构主要是整形手术使用的器械,包括显微器械、持针器、牵开器、吸引器、乳化器、针管刷等等。
社康中心:根据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社康中心数量已经达到3.5万个,基本覆盖主要居民区,社康中心的消毒服务也成为需求来源之一。2019年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文,20个省试点社区医院升级,可开展3级以下级别手术,科室设置,医疗器械配备设置成重点。
其中,医院自建消毒供应中心面临监管压力、资源紧缺、成本高企和效率低下四大痛点,对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需求巨大。根据市场公开数据,一家三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万左右,二级医院固定资产投资在1200万元左右,按照2017年中国医院新增数量,我国二级、三级医院新建消毒供应中心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9亿元,这还未包括现有医院改建、扩建消毒供应中心的固定资产投入。另外,医院的手术室器械是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的主要消毒物品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排名前20的医院,全年平均手术量达到10.4万台,而且医院手术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因此,从国内市场需求看,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的市场潜力大,医院成为最为重要的客户来源,数据显示,95%的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需求来自医院的消毒外包。而且,目前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的市场份额占整个医疗消毒供应服务市场总量不足1%。
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或将成为主流
数据显示,目前三级医院单把器械的消毒灭菌成本在4.5~5.5元,二级医院在6.5~7.5元左右,医院级别高,产能相对饱和,设备、场地资源利用情况较好,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分摊到单把器械就相对减低。而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单把器械的消毒灭菌成本可以降到3~4元,每年可以为三级及二级的公立医院手术量较大的专科医院节约20-30%的综合运营成本。因此,未来越来越多的医院会选择消毒外包服务,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或许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
目前,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参与者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在区域市场进行积极布局,彼此还未出现直接的项目竞争,业务区域重叠尚不明显。目前,有5类主体参与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市场竞争,包括感控设备生产商、连锁第三方中心、医药大央企、药品配送商、供应链平台商。
报告指出,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将成为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的显著特征,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代表企业聚力康总经理徐晶在发布会上谈及对标准化的理解,她表示标准化不仅是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还包括设施建设、设备引用、人员配置、管理运营、客户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化。
据悉,聚力康成立于2010年,已在7个城市建立业务,已运营中心共8家,连接了超过200家医院,为医院降低20-30%的消毒供应中心运行成本,服务合同每年复签率达到100%,成为首家实现全国连锁运营的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聚力康通过规范布局、设备专业、科学培训、质控体系、智能化流程和全程监控六个方面打造管控体系,提升企业的管理运营效率,保证消毒灭菌服务的质量安全,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
报告中表示,随着市场参与者的增加及竞争的加剧,产业链整合或将成为企业战略性突破的优先选择。以聚力康为例,通过与医疗器械生产商新华医疗、民营区域医药流通龙头企业海王生物达成合作,聚力康希望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从消毒灭菌服务商向手术室协同管理综合服务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