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use me?!脚痛医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是对一个医生医术低劣的评价,人们经常会在这句话后面再加两个字,庸医。然而,我曾经接诊了一名病人,却是通过治疗头部解除了他的腿脚病痛。
各位看官且耐心听我慢慢述来。
那天我正在门诊坐诊,突然来了一个久未联系的好友的电话,接起电话,只听好友说他有一个朋友最近走路出现问题,老是感觉小腿无力,于是便想让我帮忙检查一下出了什么问题。我便让他来到问诊挂号。
这是一名老教师,退休多年,一副厚厚的黑框方眼镜,气质斯文儒雅,是一名高知分子,从现状可以想象到他当年在课堂上的教师风采。这名老教师一进门便与我热情握手,很有高知分子风度。
通过详细问诊病史,得知这位老教师平时不常运动锻炼,退休后依旧热衷于写文章“爬格子”,写写散文小说,有时写写时事评论,据他说由于退休时间比较闲,文章比退休前高产,算的上是一位高产作者,有些文章还引起不少的反响,对于这一点,他颇为得意。但是,近来他觉得两条小腿总是紧绷绷的,而且越来越严重。于是他翻阅了中医书籍,起初他以为是久坐少动,下肢“血脉不和”之故,于是加强了走动锻炼,想通过运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并解除其不适,开始坚持了好几天,没什么效果,以为是通过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比较慢,又买了商家宣传说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腿部按摩仪,一连用了好几天,可是一点也不见效果。后来发展到走路也不踏实,好像踩在棉花上那种感觉,轻飘飘的,还曾有突然小腿无力摔倒病史,所幸没有出大问题。出于担心,家里人便让他找到我这来检查。
找到我这里看病时,我见他气色不错,不像有严重慢性病的样子,而且腿脚也未见明显异常。这位病人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把以前就诊过的重要病例本都完整带来了。接过病人递过来的病历本,翻阅他的病史记录,一页页查看这位老先生的以往得过的疾病以及做过的检查。经过仔细翻看,发现老先生的心、肾、血糖都没有不正常的记录,而且血压也正常,一点异常也没有,在他这个年龄段是十分少见的,到了老年谁没有点小毛病,可这位老先生愣是没有丝毫能提示疾病的征象。于是我就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思路检查他的双腿,先是视诊,看遍了双腿也没发现异常,下手触诊,哪儿也没有压痛,没有肿胀,也做了神经系统检查,结果都显示阴性。对于内科来说,老年人下肢紧绷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或肾脏的疾病,其次是内分泌有问题,每次遇到这种类似的老年病人,检查心肾功能或者检查内分泌功能,基本都能诊断出来,检查一抓一个准。但是,既然老先生没有这些原因,就继续找他下肢本身的毛病。于是我准备给他检查下肢静脉,看看是否有炎症或阻塞,但是转念一想,下肢静脉炎症或阻塞怎么会那么巧,竟双腿同时发病呢?我看着老先生那粗壮的小腿,不禁有些怀疑。
正当我准备给老先生检查时,让老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坐到旁边的检查床上。老先生缓缓起身,嘴里小声嘀咕了一句,脚踩在地上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飘飘的,还让一旁的家人扶了一下才能走踏实。
突然间,老人说的“踩棉花”感觉提醒了我,会不会是神经系统出现病变了?会不会老年人常见的颈椎毛病?要是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就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查下肢静脉了,而且这样的征象提示神经系统病变可能性更大。于是,我没给他查小腿,而是先去拍CT片查头颈有无病变。
把老先生领到科里的CT室,让技师做了CT急查。很快,CT结果出来,果然不出所料,报告说老先生颈椎骨退行性变,颈椎序列正常,生理曲度变直,C4-6钩突变尖,C3-7椎体边缘轻度骨质增生,显然有颈椎病。找准了症状根源,对后面的治疗方案就有了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治疗方案也避免了很大盲目性,没有漏诊也没有误诊。颈椎间盘突出根据突出的位置、压迫症状等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主要的症状表现有头部血供不足引发的头晕、头痛、头部中压、颈部酸胀、胸闷心慌、紧束感,神经根受压的上肢麻木、软弱无力或不能持物、胸部缩窄感、两脚走路轻飘等症状。
在人体各器官系统中,骨骼是较早衰老的。二十多岁以后骨骼就开始走下坡路,50岁后骨骼的老化加速,骨质疏松、脱钙,同时那些承力较大的骨骼边缘出现代偿性增生,俗称“骨刺”。其中以腰椎和颈椎的骨质增生最为明显,所以在老年人中腰椎病和颈椎病最为常见。老先生常年伏案低头少动,颈椎骨、椎间盘及周围韧带不堪重负,颈椎骨边缘增生、椎间盘压缩、韧带肿胀,这些变化都导致颈椎骨之间的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和脊髓受到挤压,小腿紧绷感和“踩棉花”感觉正是其典型表现。可见病在小腿,根源则在颈椎。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更多坐在办公桌前,特别是一些办公室白领,长时间久坐导致脊椎长时间受压,最后不堪重负,导致椎间盘膨出或者椎间盘突出,以及脊椎关节软骨的破坏增生,特别以颈椎多见。颈椎退行性病变以前多见于50岁以后的老年人,现在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30多岁的年轻人发病率越来越高,甚至有超过老年人发病率的趋势,这确实值得年青一代提起警惕。
颈椎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促使颈椎恢复原有正常、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前屈),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通过姿势调整,适当休息以及正确的颈肩背部肌肉锻炼就能恢复。药物具有止痛、消炎等作用,针灸、推拿、物理治疗等能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均有一定疗效,但这些方法在促进颈椎恢复正常生物力学结构方面没有作用。当然比治疗更重要的是日常保健,如姿势调节等。经过几个月的颈椎牵引,加上练习颈椎操等保守治疗,老先生的腿痛病治好了。几个月后,老先生回来找我复诊检查,一切检查都很正常,还跟我说了一句特别有趣的玩笑话:“人家说庸医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生你却通过脚痛医头治好了我的病,实在高明。”
我们常说,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又是一个统一的系统。人体各个部分的系统、各个部位的器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也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器官,这一点医学认识在中医的辩证理论中体现得更为深刻。寻找病根不能仅仅局限于病痛的局部,疼痛不适只是提供了线索,而我们医生要做的事,通过一条条线索找到真正的病根,然后准确对症下药,才能治好疾病。
医谷链